怀玉:气功出偏,会影响能量,风水,两性关系,家庭和睦


古往今来,偏心气功都有。也就是古谓“邪”出偏。古代人练禅(打坐)怕“着魔”(即狂幻不止),常有明师旁观,是为护功。

这就是大动不止,即阳性反应(神经错乱)。还有一种是阴性反应(即九窍不通,窒息而死),这种出偏者对此缺乏了解。

有些人反对从宗教迷信的角度出发,认为它是“得道升天”。

在《内经·素问·气通灭论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“阴不胜其气,脉薄而成疾。阳不胜阴者,五脏之气也,九窍不通”。

本文就是指练习过程中产生偏差的原因。目前一般练功出偏均为阳性反应,

临床症状见:轻者头痛,胸闷,腹泻,狂舞,重者精神错乱。看得出练气功的效果很差,深受其害,不乏其人。

因此,气功偏移究其原因在哪里?总而言之,主要有以下几点。

为师不明,误人子弟者。

有些老师自己也不明白,以错传错,以讹传讹。有些则自以为是,虚伪地把练功中出现的幻觉大肆宣扬,

把学者们带入了邪途,使人想入非非。更重要的是,鼓吹迷信,使人堕落。

㈡学者自惑,不顾一切

有些学者认识不足,好高鹜远,道在近而求远,道在易而求难。总是想一口吃成胖子,或是朝秦暮楚,功法频变。

当然,也有一些是出于生理和病理性的原因,不适合于练功,或者不适合于练某一种功法。

㈢不知道它的静而强迫它移动。

练习应以清静为主,无欲则静。修行的人首先要摒弃一切私心。唯有无欲,才能入静。

很多练功者为了片面追求气盛,狂热地引导气机发动,在气机还没有充盈的时候,就急于发动,造成气机出现各种紊乱状态。

练习动作的人如不明动静合练的原理,盲目追求所谓的动作,必然会走向相反的方向。练习的人,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动作。

盖动极当静,不静则阳盛气也;动极当动,不动则阴盛气也。动而失宜,则有阴阳失调之患。练动功要有动静,动中有静,练起来自然。

不知其柔而强练其他

练习硬气功时,应先请教师父,务必掌握正确的方法。很多学功者渴望神奇硬功,单纯追求,急于求成,以致产生偏差。

修行者应明刚之理,刚柔兼备,故谓阴阳合德。练柔为刚,刚柔为中,方见阴阳。刚柔,为之自然。

具体地说,就是要掌握“意运”、“气运”、“内外兼修”、“半练半养”等运动原则,

而有些练功者出于愚昧虔诚,以为不必避忌,肆意习练。天无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,

人无七情(喜怒哀乐、忧愁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。若不知避忌,处置无方,都会种下种种偏颇之祸。

所以练功者应以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为宜,避天之六淫,避人之七情之忌。

例如:练功者应选择风和日暖的早晨作为练习的最佳时间。春夏秋冬都应该早起,冬天必待日出而作。

对于练功的地方,应尽量选择清幽的景致,花木相映,或青山绿水。

忌讳在荒山、坟地、阴暗潮湿的地方练习。风雪雨雾雷鸣电闪等时节,应避免练功。

而生活方面,则要对“七情”、“六欲”加以节制。当情绪波动过大时应避免练习。

人在学练气功的过程中,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,同时也会对练功者的身心造成一些不利影响,

使其正常的身心平衡状态发生改变,进而出现某些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,严重时甚至影响到工作、学习和日常生活。

这个叫做气功偏移。

练气功的人出现偏瘫,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情况,就像小孩学走走会跌倒,人吃饭时会意外地被噎死一样。

一次成功的经历要经历多少挫折。若因气功偏离而放弃气功训练,就像“吃了一顿饭”,是不可取的。

近代医学已经证明:普遍存在的气功偏移现象,多为人为因素所致。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非气功本身

此外,现代医学还认识到并能够纠正气功偏倚所表现的临床症状、体征及病理机制。

因此,气功偏移并不可怕,它既能有效地治疗、纠正,又能预防。

新手只要对所学的功法选择得当,并认真按照规定的动作要领操练,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套路,

一般都能避免产生气功偏误,即使偶然出现偏误,也可根据功法要求予以纠正。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