怀玉:历经数十载,独创古气脉的核心价值观与周易阴阳八卦,如出一辙:“给予、帮助”


上篇《八卦经是周文王演变成六十四卦?《史记》记载有错吗》的文章,专门针对热心网友的问题,

给出了初步答案,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。

首先,指出网友在语法上存在一些小错误,如“孔子的《易传·系辞》否定司马迁的《史记》”等,

肯定是不对的。而另一位在评论区走到水穷处801的网友,也指出了这样的错误:在《易传·系辞》中,

孔子否定了司马迁的说法。误解?谁否定孔子之后的司马迁呢?

第二个例子是周文王以前,已经有六十四卦。另外,我们还引用了象序理透视学网友在浙江义乌

桥头遗址上发现的九千年六卦卦。又从上个世纪由张政烺教授等考古学家发现的“数卦”中,

有崧泽文化陶器、安阳殷墟陶器、朱家桥殷代陶罐、殷墟四盘磨村卜骨等,都以六爻出现,

卜骨上甚至还出现了简单卦辞:“曰魁”、“曰隗”。这充分说明,在周文王之前,已有六十四卦之说。

易学是从《周易》中衍生出来的一门严肃的学术,学术最重视证据,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“双重证据”,

即既有文献资料的证据,又有实物资料的证据,只有具有双重证据,才能使结论成立。

但如有网友留言说:“《周易》中的六十四卦即是数字的六十四卦象”;如有网友留言说:

“《周易》是孔子假托周文王所写”;更如说“八卦是中华地图”;如说“代羲在发呐八卦后发明了重卦”。

64个重卦都是神农所作。由于这六十四重卦就是神农发明的五十五条黑白点河图,而且是以乾坤为先,

以济未济舌为末而排列”等等,对于这些既无理论依据,也无实物证据,又有错别字连篇的信息,

就没有学术讨论的价值了。

第三,我们还对《周易·系辞》的十二套取中,提到的黄帝、尧、舜五个圣人的有关内容,

也做了相应的解释,并且明确指出,这五个圣人并没有使用六十四卦,而是由周文王从这五个圣人所做的事中,

归纳出六十四卦。

本来以为我们这么认真细心的解说,应该能让这个热心网友有所了解,

如果还有问题还会是其他更难的问题,没想到这位热心网友还只有这样一条信息:哈哈,简单的问题:

《史记》说周文王盖益《易》八卦为六十四卦,周文王之前只有八卦,没有六十四卦。

可以从易传中看出,先于周文王的五圣,都用了六十四卦。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演绎了六十四卦;

“自伏羲作八卦,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卦,天下就治了”。

前一篇文章的结尾,已经很清楚地说明:司马迁的记载是否有误?肯定没错!为什麽司马迁的记载也是对的?

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们将详细解释。

因此,请所有阅读并评论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们多加关注,不要重蹈覆辙,也不要重复发一些老生常谈的信息,

我们的读者每一个认真参与学术探讨的读者,都是非常乐意与我们交流的。

《史记》中明确提及周文王和《周易》的司马迁,有两处记载。

《史记·周本纪》:西伯盖即位五十年。它的禁锢内,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。

《史记·日人列传》:自伏羲传起,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,天下大乱。

这件事的焦点在于:《史记》中所记载的周文王“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”,

是不是说在周文王之前就没有六十四卦?

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,首先要了解历史资料。

其中之一,现存的《史记》中,有两篇专门记载了卜筮现象及龟策之说,前面所说的“自伏羲作八卦,

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”,都出自《日者传》。

唐司马贞的《索隐》在《史记·三家注》中虽指出:“汉书曰:有十缺,有录而无书。”张晏曰:

“迁没之后,又有《景纪》、《武纪》、《礼书》、《乐书》、《兵书》、《将相表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日者》、《龟策传》、《傅靳》等列传。另一位唐张守节《史记·三家注》的注解也指出:“日者,龟策之言最鄙鄙,非太史公之意也。”
但据《太史公自序》记载:齐楚秦赵为日者,各有俗之用,欲依其要旨,而作《日人列传》。

很明显,司马迁对于卜筮,还是把它当作正儿八经的事来记录。

第二,司马迁在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,对孔子与《周易》的关系,只有很简单的记载

:孔子晚而喜易,序、系、象、卦、文。《易经》韦编三绝。问:“假我多年,若,我于易则失礼。”

由此文,我们显然可以看出,司马迁为何对孔子如此晚善易?为什麽要为周易作传?

为什麽要对《周易》喜得“韦编三绝”?也不知道孔子说:“假我多年,若我于易中而有礼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

司马迁还不太懂!

至于孔子晚而好易,在马王堆帛书《要》一篇中,也有相同的记载,说孔子走路时将《周易》带进口袋,

睡觉时将《周易》放在床榻上,有学生问孔子为何喜欢《周易》,孔子说:“易,我后其祝卜之,我观之德耳。”

这一点可以看出,孔子的晚辈好易,是为“观其德义”,而司马迁的记载中却丝毫没有提及孔子晚辈“观其德义”。

司马迁仅仅是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孔子喜爱《周易》这一事实,却不清楚他为何喜爱《周易》。这就是说,

司马迁并不知道《周易》中的“德”,只是《周易》中的“卜”而已,所以司马迁才从卜筮的角度,

专门写了《日者列传》、《龟策》。

为什麽说司马迁不懂得周易的德义呢?

从西汉传下来的《周易》和西汉传下来的易学中,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。

以田何传易为起点,讲的都是阴阳、灾异、象数、卦气、卦变等内容,大家只需看看孟喜、

焦延寿、京房、虞翻等人的书,就知道他们的来历。不管怎样,没有一点内容,是与孔子的德义有关的!

可见,孔子所理解的《周易》,自西汉以来,便已失传。

孔子所说的“德”究竟是什么意思?真的就这么丢了?实际上很很很简单,

孔子已经把《周易》中的德义很清楚很明白了,我们只需要看看《周易·系辞》中,

孔子所举的几个例子,就知道孔子的德义是什么。

孔子对大过卦:初六,以白茅,无咎。说明:苟错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罪之有?

谨防上当。夫茅以物轻,以物重也。慎斯之术也以前,其无所失。表现做什么事都要谨慎小心,

能时刻小心谨慎地做事,就不会有闪失,何妨有过失。

孔子对解卦上六:公射隼于高墉之上,获之,无不利。可以这样理解:鹰鸟,鸟也;弓矢,器也;

射箭者,人也。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何乐而不为?动不包,是以出而获,语成而动者也。

意思是君子要有准备,待时而动,不动则已,只要一动就成功,所以没有什么不利的。

孔子对鼎卦九四:鼎折足,覆公鱼,其形渥,凶。说明:德薄而尊贵,知小而谋大,力少而任重而道远,

鲜有不及之者。言过其实,胜过言过其实。表现为德不配位,才不配职,才会凶。

孔子所说的“德”,就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,也就是周文王根据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,制定的每一种准则,

《周易》就是这样一本行为准则的指南。

假如,周文王明明白白地把孔子译成的文字写成了《周易》,商纣王又读到了这样一本明白无误的《周易》,

那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?

马王堆帛书《易传》中,都有孔子对《周易》德义的理解。应当说,孔子所理解的《周易》,

正是真正意义上的《周易》,正是周文王的本意。

如有疑问:周文王后来没有被释放?既然《周易》如此重要,为什么他出狱后不重写一版呢?

姜子牙和周公就算不重写也有时间写吧?周王朝几百年来就这样故意让这本圣典化为乌有?

分享到